阵阵秋风吹出斑斓秋色,最近两个月,松江各中小学的学生们纷纷走出校园,在各类研学、出游等社会实践活动中,收获别样“秋实”。
在游玩中试探索、学新知、长见识,社会✅实践活动不仅成为学生们释放多巴胺的快乐课堂,更有意思的✅是,与通常意义上的走走看看不同,不少学校都在“行走的课堂”上用足了心思,试图玩出新花样、做出新文章。
“碰碰车为什么不怕撞?”“过山车为什么会让人有腾空的感觉?”“海盗船涉及哪些科㊣学原理?”……到上海欢乐谷玩了一趟,上师✅大附外小三至五年级的学生们带回了一堆问题。大家分头行动,上网查询,找老师和家长解答,十八般武艺全用上,生成了“科学探秘成果单”。体验过㊣碰碰车、过山车、旋转木马等游乐项目之后,四年级学生蒋奕城好奇的点是:“我在玩海盗船的时候,有一种马上要飞出去的感觉,好奇海盗船为什么不会把我㊣甩出去呢?”回家后上网一查才知道,原来是因为向心力原理,海盗船在带给游客刺激体验的同时能确保安全。三年级学生张竣策则发现,在重力和动力的相互作㊣用下,海盗船通过摆锤和座✅舱结构实现摆动,而齿轮传动可实现二级减速。
一年级小朋友的秋日畅玩点位是上海辰山植物园。出发前,人手一张探秘任务单,主要任务是绘制“植物身份证”。从孩子们的㊣成果来看,捕蝇草、大凤龙等植物的学名、产地、形态特征等㊣都了㊣解得清清楚楚。上师大附外小副校长谢珊珊说:“科学教育的范围其实很广,身边处处可挖掘探究的点,一次出游也能引导✅学生带着发现的眼光看世界。”
仓桥学校今秋推出的《甪钓湾风云》红色剧本研学活动可谓沉浸式穿越。学生们换上民国风学生装体验式培训的好处,邀约新㊣浜学校的学生们一同前往新浜镇鲁新村甪钓湾探案。
“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,日军在沪杭甬铁路旁的甪钓湾建立起了碉堡,前线战事吃紧,一批抗日✅物资需要紧急运往前线。可是,如何突破日军的封锁呢?”围绕这一创设剧情任务,同学们先后前往商铺,通过摩斯密码与地下党同志接上头,并且成功破✅译电✅报密文。此外,他们还需要寻求当地人的帮助,破解窃听录㊣音,转换为普通话获得情报。在节孝亭,“甪”字寻源成为了解“甪”字起源和文化意义的游戏化课堂。
除了剧本探案,家乡文化体验也是一大亮点。当天,新浜学校的剪纸、书法、新浜山歌、田八样社团,仓桥学校宝葫✅芦的秘密、蓝染、掐丝珐琅、农家塌饼㊣社团,在甪钓湾古街上摆摊设点。“借助㊣地㊣缘优势,将红色文化、家乡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剧本研学活动,提升了思政课的趣味性,寓教于乐引导学生铭记历史,树立爱家乡、爱祖国的意识。”仓桥学校副校长王德伟说。
在㊣橙蓝国际森林营地,学生们体验了古法烤红薯。从搭火堆、烧炭火,到烤红薯,学生们六人一组,边学边试。一切准备就绪后,只等红薯的外皮逐渐焦黑,甘甜的香气由脾入胃。七(1)班学生王漫妮感慨:“‘甜蜜’得来很是费工夫,但也感受了劳动的快乐。”就拿用树枝、木头搭火堆来说,用多少树枝和木头、摆放顺序等都有技巧。
此外,营地还给学生们安排了蘑菇盆栽制作环节。同学们发挥奇思妙想,运用灵芝、青苔等各种植物,设计出造型各异的蘑菇盆栽。制作过程中,灵芝科普小课堂也随即开讲。“把课堂搬到户外,环境换了,氛围轻松,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。” 在新浜学校副校长蔡静莉看来,将劳动教育融入户㊣外大课堂,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,也有助于学生亲近自然。
在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,坚持了19年的行走课不仅成为学生看天看地观世界的窗口,也是学生向内求索的人生大课堂。
11月中旬, 400多名学生飞抵敦煌,走进鸣沙山、月牙泉,体验沙漠✅乘驼。敦煌游学的余温还未褪去,初中部七年级的孩子们也推着行李箱、背着《论语✅》,出发前往山东曲✅阜“约见”孔老夫子,一个个身穿✅汉服探秘儒家文化,仿佛穿越回㊣古代的书㊣生。行走课程负责教师开玩笑说:“在我们这所十五年一贯制的学校,每个年级都有贯穿四季的专属行走路线,如果把这些路线连接起来,那要绕中国好几圈呢!”
“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旅行,观赏不同的㊣风景,交往不同的人,经历不同的事,在其中感悟、体验。” 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林敏说,“学校教育的课堂应当是一个㊣大课堂,教育时空应当在天地宇宙间。这个世界㊣上的所有人,都住在同一个地球上。我们希望通过行走课堂让孩子们明白,我们所面临的很多问题与挑战,都需要大家携手应对。”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